Events

【社課回顧|跨越技術鴻溝:非技術人才的 AI 專案協作指南】

AI 專案管理
非技術 PM
問題定義
模型部署

NTUAI 技術部張存億分享非技術背景 PM 如何成功協作 AI 專案,從問題定義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解析。

NTUAI 技術部張存億分享 AI 專案管理指南的現場照片

這次社課由我們技術部的張存億擔綱主講,為大家帶來一場含金量超高,但完全不碰程式碼的 AI 專案管理指南! 如果你曾覺得 AI 專案都是工程師的天下,那這堂課會顛覆你的想像,證明非技術背景的人才,才是那個讓 AI 專案成功落地的關鍵「翻譯官」! 課程一開始,存億就拋出一個震撼彈:AI 專案最常見的失敗,根本不是技術瓶頸,而是「問題定義」不清! 很多團隊興沖沖地導入 AI,最後卻做出一個沒人要用的產品,這就是因為缺乏一個能串連商業與技術的角色。 這就是非技術背景 PM 的核心價值所在:扮演「翻譯官」。 PM 的工作,是將管理層那些模糊的「商業目標」,轉譯成技術團隊聽得懂、可執行的「具體 AI 任務」;反過來,再把複雜的技術成果,轉譯成老闆聽得懂的「商業價值」。 為了讓大家更具體地理解,存億將一個完整的 AI 專案拆解為「四大關鍵階段」:

  • 問題定義 (Problem Definition):一切的根基!透過撰寫 PRD (產品需求文件),明確定義專案目標、使用者是誰、要解決什麼痛點,以及成功的 KPI 是什麼。存億特別強調,一份好的 PRD 甚至該有「不做清單 (Not-to-do List)」,讓技術團隊能更專注!
  • 數據規劃 (Data Planning):AI 的命脈就是數據!俗話說的好:「Garbage In, Garbage Out」。這個階段 PM 要處理數據來源的合法性、隱私問題,並與團隊一同制定「標註規範」,避免因為標註者的個人偏見,讓模型學歪了(#Bias)。
  • 模型評估 (Model Evaluation):模型不是越強越好,而是越「適合」越好。PM 不需要自己寫模型,但需要根據商業情境,向技術團隊要求客觀的效能指標。存億用了一個直觀的例子:醫療診斷 AI 要求的是 Recall (召回率),因為「寧可錯殺一百(誤判有病,再由醫生複查),不可放過一個(漏掉真正的病人)」。這完美體現了 PM 如何從商業風險回推技術指標!
  • 部署與迭代 (Deployment & Iteration):專案上線只是開始!存億提醒大家要持續監控「#模型漂移 (Model Drift)」,因為世界在變,詐騙集團的手法會更新、市場趨勢會轉變,模型也必須定期用最新的資料「再訓練」,才能保持戰力。 總結來說,這堂課讓我們深刻體會到,一個成功的 AI 專案,靠的不只是頂尖的技術,更需要一位懂溝通、懂定義、懂協調的 PM 作為橋樑。 理解 AI 的運作流程與專案週期的我們,未來將更有能力駕馭這項強大工具,將其價值發揮到極致!💪

活動照片

講者張存億分享 AI 專案管理的第一階段:問題定義 參與者討論數據規劃的重要性 課程現場展示模型評估的實例